
一文读懂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异同
2024-07-18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大经济体,教育理念和方式经常会被拿来对比。就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哈佛学院于1826年首先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招收并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启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研究生招生。
发展至今,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各有特色,本文从招生形式、时间成本、教学形式和就业前景4个角度,对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国的研究生院招生主要以考试为主,美国的研究生院招生则更侧重于学生的申请。
具体来讲,中国的研究生院招生需要全国统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学生一次只能报考1所学校,考试结果通常是主要的录取标准。当学生取得一个“过线”的成绩,才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通过,录取;面试不通过,面临调剂或者选择重考。
美国的研究生院招生通过学生提交的材料,如个人陈述、推荐信、标准化考试成绩等,进行择优录取,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从多角度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考取GPA、托福成绩、GRE,出国或在线读书;也可以不用语言成绩,提交本科成绩单、个人陈述,申请不出国、中文在线读书。
国内考研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美国申请研究生,主要体现在备考时间和录取率两个层面。
先说备考时间。国内考研的备考时间通常较长,考生通常要花费1年多来准备,如政治、英语、专业课等,系统学习、复习,做模拟题,参加辅导班;美国申研时间相对较短,考托福雅思、准备申请资料因人而异,如果选择不出国、中文学、在职读的方式,从递交申请到获得结果,2周左右可以知晓。
再说录取率。国内考研竞争激烈,据某机构发布的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显示,2023年的考研录取率仅为16%,网友直呼“也太卷了”,这样的录取难度,意味着二战、三战的风险,相应地学生的时间成本也会提高。美国实行“宽进严出”,录取率普遍为36-40% 左右,国际硕士课程的录取率则更高。
在教学形式上,中美研究生教育均都采用导师制,但由于教育环境和资源不同,在实际操作上结果并不相同。
国内研究生导师除了教学和研究,很多都带有行政职务,有些额外课题也需要研究生帮助做,师生关系相对严肃,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美国研究生导师更充足,帮助学生锻炼学习以外的各种能力,如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评估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还有实践项目、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学科,美国大学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如排名全美创新力大学Top3的美国名校,它的工程类计算机硕士课程会有大量的编程课,商科的管理学课程会有国际商业案例研究,社科的心理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则侧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无论国内或者美国研究生毕业,会倾向选择如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等热门行业,但两者仍存在不同之处。
国内研究生毕业,倾向学术类的工作,学位认可度在国内企业国家单位、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中较高。有的人士受政策影响,会到基层、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以缓解这些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
选择美国读研的学生,在创新、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更优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所获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同时,各国外企也更注重员工的国际化背景和经验,这些都让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人士更容易受到外企、500强名企的青睐。
中美教育的异同是不同文化背景、教学目标的产物。通过招生形式、时间成本、教学形式、就业前景4个层面的分析,希望你对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