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德里欧洲大学的公开课正式开始前,袁老师邀请大家做了一个线上互动,“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人类”。其中,75%的同学选择了“不会”。
类似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AlphaGo,大热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MOSS,引发各行各业激烈讨论的ChatGPT……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对决,到底谁可以获胜?我们公开课的大多数同学看好人类世界。
本次公开课,袁老师将依次带我们走进万能的人工智能、复杂的人类思维、伦理道德困境、独一无二的四个层面,从心理学的角度,与我们聊聊人工智能。
袁菲(Sophie)简介:
—研究领域为管理和组织心理学
—某国际性NGO公益组织心理部创始负责人—在字节跳动、新浪、国有银行等企业具有实战经验
以下为袁菲老师的讲述——
01
万能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智能是“思维、意识、自我等”,人工智能是“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1950年的“图灵测试”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有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通过电传设备交流,而不能被辨别出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拥有“智能”。1956年,计算机专家John McCarthy提出“人工智能”一词,同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科学家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为研究学科,并经历了两次繁荣、两度低谷。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发展迅速,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潮。“深度学习”概念被提出,这一次狂潮持续至今。人工智能逐渐接近人类,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家居机器人、教育、医疗和无人驾驶等领域。
比如智能语言对话模型ChatGPT,它可以实现搜索功能,我们可以向它提问“UEM是什么学校”;它可以编写软件,只需告诉它,“创建一个PHP程序来扫描主机名上的开放端口”;它可以模仿某人风格发博文,“按照马丁·路德·金的语气写一篇博文”……
自动驾驶汽车也是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行驶到预定目的地。
《流浪地球2》中的MOSS,是智能量子计算机550w。Moss拥有超强算力,给自己起名字,管理空间站事务,自主策划危机,是电影中令人咂舌的大Boss。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人工智能会有一个概念。那么,有的同学就会问,我了解这些和我们今天心理学的课题有什么相关呢?
其实,人工智能现在最难突破的一个局限,就是自我意识,这就要涉及一个心理学概念,认知cognition。
02
复杂的人类思维
人工智能如何思考?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知过程。
这里需要给大家强调几个点。认知≠知识,认知=思考方式/思维活动。按照思维内容分类,我们可以把认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按照思维指向性分类,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为了让大家具体感受思维是怎么发生作用的,我以双11的优惠券为例,请大家不要做过多的思考,凭借直觉告诉我,你觉得哪张优惠券更省钱。
下面这张图,是我帮你们核算后的结果。
实付5000元减400,反而比实付6800元减520更优惠,并不是付得越多就越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和你们的直觉有冲突呢?今年双11就不要被这些眼花缭乱的优惠券骗了啊。
其实,我们人类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会用到两套思考系统。系统1是“快思考”,占到我们日常决策的95%;系统2是“慢思考”,占决策的5%。
就像刚刚有同学立马给我打了一个“50”,觉得这张优惠券最划算,这其实是用到“快思考”,具体欢迎参照我上一次公开课讲的《快思考与慢思考》。这里我们着重讲下AI或者说人工智能是怎么思考的?
AI思维,是升级的理性推导,100%慢思考2.0,依赖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
○ 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支柱。
○ 聚合思维: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思考,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求同是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即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某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条理性强的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展示,我请教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个博士,他给了我一个例子:
有同学说4=2,也有同学说4=8,但如果你问人工智能,AI会很肯定地告诉我们4=2,这唯一的答案。
人工智能运用“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会说4=2,而我们人类运用“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也会说“4=8”,而AI是不具备发散思维的,因为这和逻辑推导冲突。这就是AI现在很难突破的一个研究点,即如何做到类脑研究。
讲完了智能运作的逻辑,我们来看下人工智能难以突破的另一个困境——
03
伦理道德困境
人工智能如何抉择?
首先我们要明白,伦理道德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
○ 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
○ 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知道行为的发展过程,包含情感、认知、行为三大要素
当情感和认知加在一起,就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人为什么会产生道德情感,这样主观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因为我们可以移情、共鸣。
伦理道德观可以习得,婴儿刚来到世界时是不具备的。正是因为后天习得,才产生了爱慕、信任、羞愧等情感。同理,小朋友不懂得害羞,是因为它还没有建立伦理道德观,需要按阶段习得的,通过不断地社会化去学会它。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并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初步自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又将道德认知细化成“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围绕“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主人公面临的难题有点像《我不是药神》中的主人翁因为抗癌药被抓的故事。
处于“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会认为偷药是不好的;处于“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会认为主人公是为了救人命才偷药的,所以并没有错。
我们成年人会在“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徘徊,感觉到伦理道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类似的还有“电车难题”这样两难的道德选择,“你会不会让火车改变行驶轨道”?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自动驾驶会怎么选择?
遇到下图的情况,我们人类会从中间没有人的地方过去,但对于人工智能来讲,由于它不具备发散思维,无法逆行,会导致它撞向右边的人,因为只有这里是可以通行的。
类似的,经过实验,数据也会产生偏见,会认为图中的女性风险更高。
04
独一无二的人类
对人类本身要充满信心
那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我希望大家通过刚才的分享可以被我说服,觉得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还没有被说服,那我有最后一个手段,这是ChatGPT告诉我的答案,“人类仍然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独特的人类能力”。
川航3U8633的驾驶舱风挡破裂,飞行员技术高超,带领大家安全备降。后来民航局根据当时的条件和数据对空难进行了还原。他们试了十次,让这些最精密的计算机去操作,模拟机没有一次成功降落。但是在现实,我们人类成功备降了。
所以人类之于人工智能,我觉得其实总结下来有这些优势,创造力、逻辑推理、判断、直觉、感官……这些优势是我们近数亿年进化来的,尤其是直觉判断,对感官系统的调用,只有人类可以同时运用五感处理信息。
还有一个,就是弗洛伊德提出“冰山模型”。浮在水平面以上的,我们管它叫意识层级,相较潜意识,只占很少部分。那有意思的东西来了,人工智能是人造出来的。我们肯定只能用我所知道的东西去创造这个人工智能。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不是就在这个水平面以上?
是不是被我说服了?觉得人类在这场对决里获胜了。但是我就喜欢给大家出难题,或者说我喜欢给大家留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结尾。《人类简史》有提到这么一句话: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人工智能把自然选择法则打破了?人工智能,是由我们人类这个具有智慧的创造者所设计出来的。那自然的演化,地球的进化究竟会变成什么样?我想在这里给大家打一个问号。
那今天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了,接下来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05
Q&A互动答疑
Q:人工智能面临伦理转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AI发展符合伦理呢?
A:我相信今天大家跟着我学习了伦理认知发展的阶段,是不是有所启发?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伦理道德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就可以像引导小婴儿一样来引导AI,去学会这些伦理。
Q:20多年来,影视作品中的AI总是热门话题,老师您觉得AI给予我们的帮助和威胁是什么?
A:每个人都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确实受益于人工智能,也认识到了人工智能后续发展的问题。个人觉得,站在研究心理学的角度,AI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心理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应用心理学,很多AI算法的基础、逻辑的建立其实是基于心理学扎实的研究。我们要通过心理学,首先去了解我们作为人类如何思考,才能教会AI如何做到像我们一样去思考。
威胁的话,就像刚我们的开放性结尾,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威胁,可能更多的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吧。我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我们具备了思维,有思考的方式。那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几十年的进化,拥有了我们通过数亿年的潜意识的基因影响进化,才拥有意识之后,我们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是还存在,我觉得这里要打一个问号。
Q:是否要设立双重目标?回答应该让人工智能做什么,也要回答不该让人工智能做什么,以此更好地让AI为我们服务?
A:就像刚刚我们谈到的,我们先要对自己了解,然后就开始用教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儿的思维方式,去培养AI。生理和我们不一样,但AI的心理,认知的思维方式可以后天习得。教给“小朋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心理学的公开课结束了,对人性和人工智能的思考还在继续。再次感谢袁老师的精彩分享,也感谢每一位同学的热情参与。
关闭